毛家亮 鲍正宇 何奔
[摘要 ] 通常认为心悸由心律失常引起但在临床上有心悸感觉的人检查可没有心律失常而检查有心律失常的 人可没有心悸感觉。有研究表明心悸感觉不仅与心律失常有关也有可能与心理障碍有关这应该引起重视。了 解和研究心悸、心律失常及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在临床上正确处理这类患者。
[关键词 ] 心血管病学;心悸;综述;心律失常;心理障碍;焦虑抑郁
在日以强调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转换的今 天,心理因素在各种疾病中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不仅可成为疾病的诱因,也可影响疾病的过程和转归。 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而房性早搏、室性 早搏 (简称室早 )又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其中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除心律失常外,无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变, 预后良好。室早的发生率直接与检测方法和研究人群有关。 普通静息心电图正常健康人群的室早检出率为 5% [12]。而 24h动态监测室早的检出率为 50% [34]。室早的发生与年 龄的增长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增长关系与心血管疾病无 关 [145]。绝大多数正常健康人群的室早不增加猝死的发生 率其预后是良好的 [67]。即使在老年人结果也是如此。但 这类所谓良性心律失常患者常伴有胸闷、心悸等症状严重 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目前心律失常的治疗仍以经 验性为基础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并不能改善心律失常患 者的预后国际上几个大型心律失常抑制试验如 CAST、 CASTⅡ及 IMPACT的结果表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最 终死亡率明显增高致使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面临很大困难。 迄今为止无基础心脏病变心律失常患者的病因还不明了 除发病早期可能由心肌炎引起外神经体液紊乱也是其中之 一这与心理因素有关尤其是在该疾病的自然转归中心理 因素影响往往更大另外临床上常见的心悸症状与心律失常 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1 心悸与心律失常
心悸并不等于心跳心悸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感觉其被 描述为患者自觉心跳同时伴有心前区 (左前胸 )不适感的 一种症状。心悸在临床上常见在门诊患者中发生率为 16%它并无特异性但通常人们习惯把心悸与心律失常联 系在一起。在临床上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些心律失常程度并 不严重的患者可有较严重的心悸相反一些频发室早甚至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患者可以没有心悸心悸除了造成 患者躯体不适外许多时候由于患者对心悸及心律失常的不 适当认识会造成其思想负担。在心悸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研究中以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与患者症状日记或心跳知觉 进行对照分析当患者症状或心跳知觉与心律失常的发生一 致则判断为阳性预测值。结果显示大约有 15% ~41%的 心悸与心律失常有关在 762例疑为与心律失常有关临床症 状的患者连续两年的电话心电图随访发现有真正心律失常 的患者为 28.3%其中心律失常与症状有关只有 8.8%。即 多数心悸与心律失常无关而个别研究甚至显示未发现心悸 与心律失常有关 [8]。在许多情况下对于心率的突然改变 人们可以不知觉老年人的房颤就是一个例子。对那些在一 年内有心悸就诊的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心律失 常与心悸有关;而没有心悸感就诊的患者同样有较多的各种 心律失常存在 [9]而有意思的是有相当部分有明显心律失 常的患者并无心悸反而以头晕、晕厥甚至休克为主要临床 表现 [10]。Windmann等 [11]对 50例安置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遥控装置改变他们的心率结 果他们感知的心率与实际心率并不相符。所以在临床上应 认识到心悸并不等同于心律失常。
2 惊恐与心悸
惊恐发作是焦虑症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临床上并不少 见可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突然起病发病时症状除了 有强烈的焦虑不安和恐惧、死亡恐惧、频死感和植物神经功 能紊乱外都伴有明显的心悸感。研究发现在惊恐发作时患 者的心血管症状往往是其最突出的症状除了心前区痛或 难受、呼吸困难、窒息感、咽喉梗塞感心悸是其最常见的症 状。与对照组比较惊恐发作的患者有更强的心跳感知能 力这种对心跳感觉增强又反过来增加患者的焦虑警觉水平 及易使患者心率加速形成恶性循环故微小的心悸感觉便 会触发惊恐发作 [312~14]。由于有明显的心血管症状惊恐发 作的患者常常就诊于心血管内科对 145例主诉心悸而在心 血管内科行 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进行精神障碍流行 病学调查发现将近一半的心悸患者存在精神障碍其中有 18.6%的患者在进行检查前一个月有过惊恐发作。与以精神症状为主的惊恐发作患者比较伴有明显心血管症状的惊 恐发作患者的焦虑状态与前者并没有显著差异 [5]。但这些 患者对自己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常有混淆和误解这使他们 症状得不到好转惊恐发作次数及就医次数增加 [13]。心悸 在惊恐患者中普遍存在不管是有、还是没有心动过速。
3 心理障碍与心悸
对门诊心悸患者行精神病学检查心悸患者中的焦虑现 象较其他普通患者常见。有精神障碍症状的患者较无精神 障碍症状的患者在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时更多报告有心脏 症状并常常将它们描述为重击感、无力、头昏眼花、眩晕。 虽然无严重心血管疾病史心电图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但 有精神障碍症状的患者会认为他们的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恶 化。其中 44.8%的患者一直存在焦虑和抑郁;24.8%的患者 存在一过性 (检查前一月内 )焦虑和抑郁。在一直伴有焦虑 和抑郁状态的心悸患者中焦虑占 27.6%抑郁占 20.8%。 在一过性伴有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心悸患者中比例相似 [5]。 在一项 190例有持续心悸患者的一年跟踪调查随访中发现 心悸由心源性引起的占 43%而由精神因素引起的亦占到 31%。这些心悸患者短期预后良好但如果心悸症状反复发 作会对患者的工作能力产生中等程度的损害 [1315]他们多 感到抑郁过度关注自己的健康活动力下降。由精神因素 引起的心悸患者以女性为多且病情迁延 [16]。
4 躯体化与心悸
躯体化是心理障碍患者临床表现形式之一通常是指由 心理障碍引起的一种体验和表述躯体不适与躯体症状的倾 向这类躯体不适和症状不能用病理发现来解释但患者却 将它们归咎于躯体疾病并据此而寻求医学帮助。换言之诉 说的是躯体症状内涵则是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心悸为 常见的躯体化症状之一对那些有长期心悸不适但 24h动 态心电图未发现有与之相关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心理障碍 量表评分躯体化得分较高 [17]。Barsky [18]认为躯体和内脏 感觉的症状与客观的组织疾病有着很大的不相同他在研 究心律失常和心搏停止的自身感觉时发现那些感觉心悸 的患者常常更加躯体化、有更多的疑病症状和心理疾病最 后发现这些患者确定的心律失常的可能性明显低于其他感 觉到心悸的患者。有明显躯体化症状的患者对心脏活动的 细微改变的感知并不更加敏感和精确反而他们对躯体和 心理的不适更加重视。显然患者在经过治疗或长期为症状 困扰后并未学会区分和正确感知心脏活动 [20]。另一方面 对于过于关注自己健康情况的心悸患者不管他们是否有心 律失常在初次检查后三个月进行跟踪随访他们都有更多 的躯体化、疑病和活动减少的症状 [9]。心理障碍的躯体化现 象是产生心悸症状的原因之一。
5 心理障碍与心律失常
很久以来,人们就意识到不良情绪可导致各种心律失 常,有时甚至是致命的恶性心律失常。这是因为精神压力强烈而持久产生的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可激活下丘脑-垂 体-肾上腺系统能促使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儿茶酚胺分泌增 多从而导致心肌细胞自律性异常增加有可能诱发各种心 律失常。对 46例志愿者在进行 24h心电图检查时每半小 时进行一次情绪和身体症状的自我评价检查发现消极的 情绪与心律失常的增加有关。另外在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 志愿者中这种联系更加明显 [1]。反过来心律失常也常常 会引起患者的心理障碍用心理测试量表 SCL-90对 50例无 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评分同时设置对照组 结果发现研究组较对照组有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焦虑、抑 郁和敌对症状群其中女性患者的恐怖症状评分高于男性 患者。当功能性心律失常患者处于这种状态他的临床心血 管症状多可能是由心理障碍引起 [21]但这种情况在临床上 常常会被患者本人甚至医生所忽视。
6 小结
综上所述,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其病因可能为病理、生理、心理变化交互作用结果。心悸是 在心脏正常或不正常情况下均可产生的一种心跳不适的体 验它并不一定与心律失常有关但临床上对心悸与心律失 常之间的关系往往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心悸不仅可由心律失 常引起也可由心理障碍引起。大多数继发性心悸患者无潜 在严重心脏疾患但却可有普遍而持续的心理问题。心理因 素影响躯体感觉当心悸患者有或无心律失常但同时伴有心 理障碍时会造成诊断和治疗上的困难影响患者的愈后并 使医疗资源浪费。对功能性心律失常患者仅有少数 患者需要心内科专科治疗但对伴有心理障碍的心律失常的 患者仅仅通过检查劝说使他们放心的做法并不能彻底改善 患者症状。经过严格评估的进一步治疗尤其是精神治疗可 改善这些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