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教育对儿童社交焦虑的预防、疏导与塑造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张文霞、 赵 灼

社交焦虑障碍 (social anxietydisorder,SAD)又称社交恐怖症(social phobia),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具有为自己在社交或公开场合产生的困窘和羞辱而恐惧,习惯性产生过度焦虑反应等特点[1]。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理疾病,2000 年 Liebowitz 等所做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社交焦虑障碍在常见精神障碍中居第四位[2]。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学者研究发现,社交障碍者的终生患病率达到 10%以上[3]。如此看来,社交障碍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课题了。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往往倾向于用礼仪向他人展示自己的道德修养,同样也常常会根据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来判断这个人的性格和德行。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并非是最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双方在后续交往中的态度、评价和效果。由此可见,礼仪对社会交往具有重要的作用,礼仪教育可以实现对儿童社交焦虑的预防、疏导与塑造。所以,对礼仪教育探索已势在必行。

一、预防:创设环境,鼓励交往 

社交焦虑是一种因社交需要 得不到满足而越来越严重的心理 疾病,它表现为大多数儿童都会有 的一种危险的体验--孤独感。孤独感是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比预期要小或是比预期的不满意而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孤独感会 造成儿童相当大的痛苦,使儿童找 不到社会归属感,从而导致自尊下 降等后果[4]。而礼仪教育的互动性 可以很好地舒缓这种情绪体验。文化知识是一个人自身去吸取而习 得的,而礼仪知识是面向其他人应 用学习、与他人互动的知识。在礼 仪教育中,教师鼓励儿童尝试在人 群中反复练习各种礼仪用语、礼仪 行为,更多的是在模拟的场景中进 行练习,面对模拟的各种性格的 人、各种特殊或常见的情景,练习 如何稳定自如地进行应对。在这些 互动合作中,会强制性要求每一个 学生都参与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去理解思考应对,让学生有更多的 机会接触他人,并且与他人交往, 从而大大减轻儿童的孤独感和社 交焦虑。礼仪教育同样会指导学生 为人处事的规则和道理,让学生理解与人交往的技巧,从而提高他们 社交的成功率以及收获更多善意。 成功的交往则会进一步对儿童后 续的主动与人交流或接受他人发 起的交往起到促进作用。 社交焦虑往往是在有一定缺 陷的生理基础上慢慢形成,或在外 界刺激下逐渐形成的,如果在儿童 最初的性格形成过程中加以干预, 还未成形的社交焦虑就会减缓甚 至消失。但是寻找这种微弱的焦 虑太过困难,所以礼仪教育的重 要性就显现出来。一个有着良好礼 仪习惯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 候会自然而然地以礼待人,用善 意的心态去与他人交往,这样的人 会在无意中充当干预的角色。缓解 一个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儿童焦虑 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置身于一个 温馨且充满善意的环境,使其得到 感动和满足。 

二、疏导:引导学习,形成习惯 

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分支,所以在教育理念上和道德教育相似。礼仪教育讲“明礼”而后“循 礼”。也就是说礼仪教育要将“礼” 变成“习惯”,学生们先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的指导,熟悉并理解各种基础知识,然后进一步掌握 和遵循,最后将礼仪教育转换到 日常生活中来,让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自动自觉地遵守相应的礼仪,从而改掉一些生成自卑感的 行为习惯。 早期创伤性事件会导致个体 心理发育障碍,是社交焦虑发生的 关键因素之一。障碍多表现为自卑、容易紧张、害怕、回避等。而这 些障碍表现通过礼仪教育可以得 到很好的改善。一般有这样表现的 儿童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很难集中注意力去接收信 息。但是区别于一般的知识教育, 礼仪教育具有趣味性和渗透性, 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礼 仪知识,唤起其学习礼仪的自觉性。而礼仪教育的案例导入法便 于学生理解以及课堂内容联系实际,集中精力去接受信息,学会接受而非逃避。礼仪教育是实践课与理论课并行的课程,所以需要 进行特殊的考核。例如将学生分 组,进行剧本的编写、排练及表演的训练和考核[5]。在此过程中出现 的很多场景性的知识,有利于引起儿童的兴趣并激活他们的注意 力和记忆力,使儿童有意愿去了 解和学习。而礼仪教育的渗透性 则会有意识地疏导儿童,使他们的一言一行在教育中逐渐变成一 种在礼仪约束下的自动行为,以 养成习惯性的礼貌、习惯性的高 尚道德。渗透性不是强迫性地去灌 输一些深奥晦涩的知识去命令儿童遵守,所以不会因为儿童的抵制 心理而产生负面作用。而渗透所养 成的这些习惯会帮助儿童克服自卑和紧张,引导儿童与他人交往, 更会吸引其他人与之交往。优秀的 礼仪习惯会使交往的双方感到愉 快和尊重,产生愉快的情绪,并在 潜意识中留下趋向性,在接下来的 交往中儿童能够感受到身边的人 与环境带给他的善意,从而走出创 伤性事件的阴影。 

三、塑造:阅读经典,提升素养 

解释偏差是个体对言语或非言语的歧义信息作出正性或负性 解释的偏好,大量的研究证明解释 偏差是社交焦虑产生和维持的重 要因素[6]。而这些歧义信息大多来 自于生活中的常识而非教育规定 学习的文化知识。要正确解释和处 理这些模糊的信息,就要教导儿童 对于他人思维的理解和把握。社交 焦虑的儿童较正常儿童敏感多疑, 容易被激怒。礼仪教育会对儿童灌 输中国传统礼仪,而中国的传统礼 仪多为互助、仁爱、团结、同情、孝 慈、自律等,这是对儿童“根本”的 塑造培养,其对儿童的积极思维 的形成是非常有意义的。礼仪教 育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提升基础 素养。这些经典知识的灌输会让 儿童理所当然地去遵守这些传统 美德,并一步步地塑造孩子,使其 拥有平和善良的性格,这样的性 格和心境能让儿童学会理智地思 考和比较,而非被激怒或过分沮 丧。并且礼仪教育会指导学生在各 种场所面对不同的人处理各具特 色的事件,也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 他人的想法和所要表达的意图,正 确解读他人的行为和话语(模糊的 歧义信息),更要学习用正确的态 度回复他人,学会留给他人好的印 象。解释偏差一类的问题很难被人 们从心理医学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但它们严重时引起的社交焦虑 会带来攻击性行为等严重后果。近 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并 呈低龄化、恶性化发展,如果不从 根本上纠正儿童看待和处理问题 的方式,很容易给他们日后的心 理和生理发育造成极大的伤害。 社交焦虑在儿童中非常常见, 与其用药物,各种生理、心理手段 去治疗,不如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 滴地去渗透。礼仪教育是预防、疏 导,并塑造儿童社交的根本。因此, 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都应该重视礼 仪教育。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