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后中国大学生 焦虑症状及相关因素的 meta分析

翟文海  张琼  胡卫  闫俊

(三峡大学医学院,湖北宜昌443002通信作者:胡卫 331323129@qq.com)

【摘 要】目的:探讨中国大学生焦虑症状及其相关因素在新冠肺炎疫情 (简称疫情)发生前后的变 化。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以焦虑自评量表 (SAS)为工具研究中国大学生焦虑相关因素的文献, 以纳入文献的调查时间在 2020年 1月前定为疫情前、此后为疫情期间,运用Stata15.1软件进行 meta分 析。结果:纳入疫情前文献 24篇、疫情期间文献 14篇。疫情期间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高于疫情前 (24.2% vs21.9%)。13个因素被纳入meta分析,疫情前大四年级、独生子女、性格内向、抑郁症状、身 体不健康、睡眠质量差、单亲家庭、家庭经济差是大学生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 (OR=1.48、1.24、1.59、 6.62、2.23、1.82、2.77、2.13),女 性、体 育 锻 炼、高 社 会 支 持 是 其 保 护 因 素 (OR =0.82、0.53、 0.71);疫情期间大四年级、性格内向、抑郁症状、身体不健康、睡眠质量差、家庭经济差是大学生焦虑症 状的危险因素 (OR=2.57、1.45、1.34、3.96、1.87、1.59),医学生、体育锻炼、高社会支持是其保护因 素 (OR=0.73、0.66、0.57)。结论:女性、大四年级、身体不健康、抑郁症状、体育锻炼、家庭经济差、 单亲家庭和高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焦虑症状的影响在疫情前后差异明显。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焦虑症状;大学生;相关因素;meta分析

        焦虑是大学生心理失调最主要和最常见的问题 之一,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可引发多种慢性病,影响 他们的主观生存质量,导致酗酒、辍学,可增加 1.84倍自伤行为,甚至产生自杀想法[12] 。新冠肺 炎疫情 (简称疫情)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还会加剧焦虑情绪且持续很长时间,大学生的应激 和焦虑反应分数都高于企事业单位员工[3] ,较普 通人群有更高心理疾病风险,应予以重视。目前有 多项横断面调查对大学生焦虑症状的相关因素进行 研究,但受样本量及各种混杂因素的影响,存在不 明确或不一致的地方,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也有待商 榷。本研究采用 meta分析探讨大学生焦虑症状检 出率和相关因素在疫情发生前后的变化,为心理健 康教育及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PubMed数据库、Cochrane数据 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 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大学生焦 虑相关因素的研究,检索时限为疫情发生前后的 2010年 1月 1日 -2021年 10月 26日。英文核心 检索词包括: “university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anxiety”“factors” “China”;中文核心 检索词包括:“高校”“大学生” “焦虑” “因素”, 不包含 “就业焦虑”、 “社交焦虑”等具体类型的 焦虑。

1.2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在此期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描述 性流行病学研究文献;②文献主要内容涉及中国在 读大学生的焦虑相关因素分析,研究工具为焦虑自 评量表 (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③统计 数据完整,可提取出焦虑症状检出率数据;④对于 同一人群的研究,选取最优的 1篇纳入。 排除标准:①大学生焦虑的相关因素在疫情发 生前后出现次数均少于 2次的文献;②综述类文献和学位论文;③无法获取有效数据的文献。

1.3资料提取与纳入的文献归类 资料提取:由 2名研究人员独自提取资料、筛 选文献并交叉核对,有分歧时第 3名研究人员协助 判断。首先通过阅读题名和摘要,排除明显不符纳 入标准的文献,然后查阅全文再行筛选,确定最终 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资料的内容包括文献的基本 信息 (作者、题名)、发表时间、调查时间、诊断 工具、样本量、检出率、相关因素、文献质量评价 所需关键信息等。 纳入的文献:以文献中的调查时间未发生疫情 归类为疫情前,发生疫情后归类为疫情期间。

1.4方法学质量评价 使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推荐的横断 面研究评价标准进行评价[4] 。共 11个条目,每个 条目 3个评价选项,选 “是”计 1分, “不清楚” 或 “否”计 0分,总分 0~3分为低质量文献,4 ~7分为中等质量文献,8~11分为高质量文献。

1.5统计方法 运用 Stata1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方差 倒数法估计合并 OR值及其 95%CI,Q检验法和 I2 统计量综合评价研究间的异质性,合并 OR值在疫 情前、疫情期间的差异比较采用基于方差分析的 Q 检验。I2<50%,P≥01时提示无明显统计学异 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采用随机效应模 型进行合并分析。敏感性分析通过比较固定效应模 型与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值的差异。使用漏斗图和 Egger法检验测评发表偏倚。

2 结 果

2.1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初步检索到文献 1975篇,剔重后剩余文献 926篇,然后通过阅读题名和摘要初筛后得到文献 141篇,进一步阅读全文,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 选,最终纳入文献 38篇,累计调查对象 128536 例。其中中文文献 34篇,英文文献 4篇;疫情前的文献 24篇调查对象 53225例 (调查时间 2010 年 9月 -2019年 12月),疫情期间的文献 14篇调 查对象 75311例 (调查时间 2020年 1月 -10月)。共涉及全国 23省市和北京市、上海市,有很好的 地区覆盖。评价得分在 4~8分之间,属于中高等 质量文献。

2.2疫情发生前后大学生焦虑症状的检出率 由于疫情发生前后的各研究之间存在较大异质 性(I2=97.3%,98.8%,均 P<001),故采用随机 效应模型合并效应值,结果显示疫情前大学生焦虑 症状检出率为 219%(95%CI:19.2% ~24.6%), 疫情期间为 24.2%(95%CI:17.4% ~31.1%),疫 情期间检出率高于疫情前。

2.3大学生焦虑症状相关因素的 meta分析 本研究纳入的疫情前的 24篇文献中,共 87项 大学生焦虑症状的相关因素;疫情期间的 14篇文 献中,共 56项大学生焦虑症状的相关因素。排除 只出现 1次的因素,两时期同时出现 2次及以上的 因素有 13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疫情前大四年级、独生子女、性格内向、抑郁症状、身体不健 康、睡眠质量差、单亲家庭、家庭经济差是大学生 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女性、体育锻炼、高社会支 持是保护因素;疫情期间大四年级、性格内向、抑 郁症状、身体不健康、睡眠质量差、家庭经济差是 大学生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医学生、体育锻炼、 高社会支持是保护因素。其中女性、大四年级、身 体不健康、抑郁症状、体育锻炼、家庭经济差、单 亲家庭和高社会支持 8个因素的合并 OR (95% CI)在这两时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疫情 期间大四年级、身体不健康和高社会支持对大学生 焦虑症状发生的影响高于疫情前,家庭经济差、抑 郁症状、体育锻炼的影响低于疫情前。

2.4敏感性分析 对纳入的 12个疫情前和 (或)疫情期间因素 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敏感性 分析 (合并效应量检验,P<0.05),结果两种模 型的合并 OR值及其 95%CI均相近,显示本研究 的 meta分析稳定性高 (表 3)。

2.5发表偏倚评估 本研究中,疫情前的性别、年级、家庭经济、生源 地、独生子女以及疫情期间的性别 6个因素纳入的 文献超过 10篇,对其进行发表偏倚评估,结果显示 这 6个因素的漏斗图中散点几乎在轴线两侧均匀分 布,Egger法检验显示 P>|t|指标分别为 1.35、 1.21、0.91、0.89、2.20、1.39,说明本研究纳入文献 的发表偏倚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果较为 可靠。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较高, 其中疫情期间的检出率高于疫情前,与严重急性呼 吸综合征 (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corona virus,SARS)疫情期间其检出率明显升高的研究结果[42] 一致,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大学生的 生活学习环境,也影响了他们心理健康。

       本研究显示在疫情前女性是焦虑症状的保护因 素,独生子女、单亲家庭是其危险因素,这与国内 外研究结果 [20,24,28,4345]一致,但疫情期间这3因素 与焦虑症状不存在关联。女生大脑对压力激活方面 和男生有差异[46] ,她们反应方式不像男生较多变 得孤独沉默,而是偏于倾诉表达和求助他人,负面 情绪能得到舒缓。但是女生心理比较敏感和脆弱, 面对疫情等突发危机或灾难时,容易过度关注负性 事件和消极情绪[47] ,产生更多抑郁和焦虑等负性 情绪,此时她们的焦虑水平不再低于 (甚至高于) 男生[7,17] 。这与女性新冠肺炎患者心理波动及焦虑 倾向更明显的研究结果相符[48] ,因此需要更多关 注女生心理变化,及时进行疏导工作。独生子女来 自家庭的期望和压力要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他们 中具有敏感、内省内向等森田质性格特征的人数比 例较大[8,44] ;单亲家庭学生较少获得父母的关心照 顾和心理支持,导致安全感不足,相比完整家庭更 容易发生自卑、自我封闭、心情抑郁、与人交流障 碍等等[36] ,久之易出现焦虑心理疾病。在疫情期 间这 2因素的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分别与非独生 子女、完整家庭的学生相近,可能与此时得到家人 更多时间的陪伴、照顾与关爱有关,他们被疏离、 孤独、恐惧不安等消极情绪得到缓解。

       在本研究中,疫情期间医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 低于非医学生,与已有文献研究结果[17,49]一致,显 示医学生的专业学习经历让他们面对重大疫情时, 能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担忧,这也符合熟知疫情防 护知识可增加自信、降低焦虑风险的观点[6,50] 。

      本研究显示疫情发生前后大四年级、身体不健 康、抑郁症状、性格内向、睡眠质量差、家庭经济 差是大学生焦虑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体育锻炼和 高社会支持是其保护因素,其中性格内向、睡眠质 量差 2因素对其影响在两时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其余 6因素则有明显差异。性格内向学生鲜少与其 他人交流,多封闭自己或使用消极应对方式[18,22] , 相比性格外向学生,他们更多将困难和矛盾压在心 里。睡眠质量差的大学生有更高的焦虑得分,两者 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51] ,这 2因素是大学生 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也与已有研究结论[49,51] 相符。

      疫情期间大四年级、身体不健康学生发生焦虑症状的风险分别高于疫情前。大四年级学生焦虑症 状的检出率在各年级中相对较高,与已有研究结 果[18,36] 一致,该年级学生处在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 键时期,面临着毕业设计、考研升学和就业难的压力 等。疫情发生后,一些行业停业、国民经济下滑以及 国家考研录取线迟迟未出等等,相关负面信息及影 响会让他们对升学和就业等有更多的担忧,加重了 心理负担和焦虑情绪,而同时期的其它年级学生这 方面的困扰相对较少,因此要重点关注大四年级学 生焦虑的现实问题。身体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相 关[5] ,身体不健康的学生受疾病影响易产生身体不 适感、心情低落和烦躁,疫情期间身体不适会关联到 新冠肺炎,觉得自己身体状况差、免疫力低,更容易 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而担忧害怕和恐惧。且自评健 康状态越差的大学生焦虑情绪反应较严重[5,8] ,应 尽早引导这些焦虑严重的学生进行专业治疗。

      疫情期间家庭经济差、有抑郁症状的学生发生 焦虑症状的风险分别低于疫情前。家庭经济差的大 学生多数有自卑心理,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更多的负 面信息,如高额学费、生活开支及面临就业时家属 给予的很高期望等,若过于敏感就会诱发焦虑症 状[52] 导致其检出率增高。疫情期间这些大学生长 时间封闭在家,没有学校集体里家庭富裕的同学有 意无意中带来的刺激和压力,个人经济支出减少, 相关负面信息和压力被暂时淡化。抑郁和焦虑是目 前高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两者存在共病并且 相互影响[17,53] 。但是大学生认为自己感染新冠肺 炎概率与抑郁状态评分呈负相关、与焦虑状态评分 正相关[54] ,这种对疫情的认识和担忧程度不同, 对他们的抑郁和焦虑水平有不一致影响。疫情期间 有抑郁症状的大学生与他们家人亲友朝夕相处,长 时间的陪伴和关爱能减轻这些学生的焦虑情绪。

      经常参加有氧运动可增强体质、改善神经内分 泌和免疫系统、促进心理健康和抗焦虑作用[55] 。 疫情期间经常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发生焦虑症状的风 险相比低锻炼学生可降低 34%,低于疫情前降低 的 47%,疫情期间存在着相对封闭压抑的环境、 不能户外运动或缺乏锻炼的场地、器材、氛围及兴 趣等情况,大部分学生锻炼次数和时间都偏少,运 动强度也主要集中在小运动量、小强度[56] ,这降 低了体育锻炼预防和改善焦虑的效能,与持续小运 动量相对于中等或大运动量其高水平焦虑的风险会增加 78%的研究结果相符[57]。已有研究显示父母 亲友、学校老师和社会团体等强大社会支持系统所 给予的关怀和支持能使大学生产生积极情绪、缓解 精神紧张状态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58]。本组资料 疫情期间高社会支持可降低 43%大学生焦虑症状 的发生风险,高于疫情前降低的 39%,显示疫情 期间高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缓解作用更 强。重大疫情的暴发容易引发大学生焦虑、抑郁与 应激等心理,高社会支持会让他们有充分的安全感 和归属感,缓解了消极身心反应[3,53]。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①疫情前关注较多的相 关因素如大学生儿童时期留守经历、对工作生活的 应对态度和家庭关系等,疫情期间很少被关注;② 涉及睡眠质量、身体状况、抑郁和社会支持等因素 的文献只有 2~4篇,可能导致 meta分析存在一定 偏倚而影响研究结果;③有些纳入的文献中影响因 素的定义和测量标准有差异,如对身体不健康的定 义有较弱、不健康、患严重疾病等 3种,体育锻炼 的判定受运动类型、频次和时间的影响,家庭经济 的好坏划分受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等等, 都会导致它们异质性检验程度较高,也影响研究结 果可靠性,因此,还需要更加全面细致的研究来确 定大学生焦虑的影响因素。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